周口與楊凌國家農高區的智慧共鳴
渭水之濱,關中平原楊凌;黃河之南,豫東平原周口。雖千里之遙,二者幾乎同一緯度,更由黃河一脈相承,一個位于黃河“幾”字灣,一個位于黃河中下游,深受母親河滋養。如今又因“國家農高區”親密結緣,共同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共同詮釋著小城市、大擔當的奉獻精神。
金秋,神州大地一派豐收的景象。周口市在“周口國家農高區”創建關鍵時刻,組成考察團千里奔赴楊凌,學習先進、汲取經驗,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助推農高區建設。周口市市長吉建軍、副市長秦勝軍,農高區創建核心區的鄲城縣委書記李全林、縣長董鴻等,以及市縣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
智能點亮農業未來——智慧農業示范園
生菜住著豪華的“十層大廈”,西紅柿沐浴著“七彩之光”,芹菜每兩棵一盒“相扶一生”,小青菜10厘米一棵“單間單穴”……在這里,農業示范園頭頂著“智慧”二字,所有農產品都是智能溫控、光控、水控,科技范兒十足,把農業現代化“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展現得淋漓盡致。
智慧農業示范園規劃面積720畝,總投資4.6億元,用新型工業技術裝備農業、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農業、用科技創新支撐農業、用新型經營模式引領農業。園區集成了國內外先進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創新集成智慧農業生產、新型經營、生態循環農業、三產融合、國際農業交流合作五大模式為一體的“楊凌農科模式”。
循著工作人員的手指方向,記者看到,遠程管控屏幕的背后就是“中國農業智慧之芯”,這里是整個園區的“中心樞杻”,數字化賦能將農業搭上了“高鐵”。
24米與18米“超級大棚區”,每一棵蔬菜、甚至每一個葉片都在智慧控制之中,除了日光照射之外,補光的燈是七彩色的,更有利于光合作用;西紅柿種植懸在半空,頂上有自動霧化補水、黃色專用捕蟲膠帶,生物栽培技術更加無公害;我們平時吃的生菜,在這里都是高自動化容積率的十層種植模式,一畝地一天能產出2418棵生菜,而且自動化澆水、自動化采摘、自動化繼續種植,再與戶外無人運輸系統、機械化采收、凈洗、分揀、包裝、倉儲、配送等一體化工作,更高效地完成種植與市場對接。
周口考察團紛紛贊嘆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是智慧農業發展的新高地,“楊凌農科模式”引領著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乃至“一帶一路”現代農業發展。
小種子承載大未來——楊凌種業創新中心
小種子、大擔當。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大有來頭,是楊凌立足“中國(旱區)種業硅谷”建設定位,由楊凌示范區管委會、陜西省科技廳、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糧農集團等共同建設,聚焦源頭創新、成果中試熟化、應用技術推廣、種業企業孵育等關鍵環節,通過育種關鍵領域關鍵問題協同攻關,培育一批全國有影響力的新品種。
來自周口的考察團成員也是專家云集。通過參觀,大家領略了這里通過專家技術、高端設備,把一粒種子解剖千百份、放大千百倍,把肉眼難見的“微觀”變成“觸手可及”的操作,每一粒孢子的結合都一目了然。
農科人才的搖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從上世紀30年代“未開課、先科研”到現在人才與科研無縫對接,這所學校就是楊凌國家農高區農科人才的重要來源。通過參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技推廣展室,周口考察團深刻了解了該校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特色和大學推廣模式探索工作。
周口考察團成員、鄲城縣副縣長、周口師范學院博士張福麗如此感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校83年來,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值得借鑒;以試驗示范站(基地)為平臺構建的“網絡遠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系統”,可以實時視頻觀摩相關試驗示范站(基地)現場,實時監測田間各種數據信息,并開展遠程咨詢指導和科技培訓。這些科技智慧,把實驗室設在田間地頭,真正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忙碌在油菜花上的“小蜜蜂”——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我們把油菜從土壤培育至種子選擇、直至生長結果,一絲一毫都在掌控之中。說白了,這棵油菜的‘爺爺’‘爸爸’‘兒子’‘孫子’,我們都能掌控。”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的專家形象地介紹著,10多名科技人員在小心翼翼地采著油菜花上的花粉,然后回實驗室做進一步研究。
“你們就是油菜花上的‘小蜜蜂’呀。”考察團的感嘆引起了專家的共鳴,“是呀,我們給自己就命名為蜜蜂,我們不只是采蜜這么簡單,我們的目的是讓油菜生長得更好、產出的菜籽更綠色健康。”
據悉,該中心是1997年12月在原陜西省農墾科教中心基礎上成立的,主要開展以油菜為主的農作物技術攻關及種質資源創新,遺傳機理、育種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生物技術、栽培生理、營養與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等應用基礎研究,以及農產品品質及質量安全研究、新品種試驗、示范與推廣。“十三五”期間,立足楊凌新起點新平臺,開啟了新發展新征程,科研成果不斷涌現,成果轉化成效顯著,5年育成油菜新品種18個、大豆新品種2個,成功轉化油菜品種13個、大豆品種2個、小麥品種2個,在全國推廣自主育成的油菜、小麥、大豆品種1500萬畝左右,創經濟效益約12億元。
學以致用——楊凌與周口的共振
如今,周口市正在集全市之力創建周口國家農高區,河南省政府專門出臺《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圍繞科技引領、產業集聚、人才支持、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方面,對建設周口農高區提出了26項具體政策措施。明確到2025年年底,小麥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的格局基本成型,農業科技經濟一體化建設初步完成,帶動全省、服務全國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提升。
同楊凌一樣,周口也是匯聚農、高、科于一身,著力打造小麥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引領區,堅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打造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培育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彰顯農業大市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與擔當。
吉建軍強調,要充分學習楊凌在農高區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對標對表,找差距、補短板、明方向、促提升,切實將學習考察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舉措和具體行動。要運用“拿來主義”,把楊凌示范區成熟的發展模式、經驗和制度借鑒過來,提高和完善周口農高區發展思路和規劃布局,促進我市農高區建設開好局、起好步。要加強與楊凌示范區以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對接合作,通過項目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等方式,開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加快推動周口農高區高質量發展。
李全林告訴記者,農高區的創建,填補了周口沒有國家級平臺的空白,為周口高質量跨越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周口國家農高區以黃淮平原高質高效農業為建設主題,以小麥為主導產業,著力打造小麥產業創新發展引領區、黃淮平原高質高效農業示范區、全國鄉村振興典范區。園區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分為核心區(15平方公里)、現代農業示范區(93平方公里)、科研試驗區(10平方公里)。2013年10月獲批建設省級農業科技園區,2015年12月被科技部批復建設。核心區201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復設立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8年3月被列入國家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9年11月通過科技部組織的第七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驗收。
其中,核心區是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集中區域?,F代農業示范區重點建設智慧農業園、鄉村振興示范社區和小麥玉米甘薯標準化生產基地??蒲性囼瀰^重點建設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高等院所科研試驗基地。建設周口國家農高區,有利于探索糧食生產特別是小麥全產業發展道路,打造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吸引人才、資金、科技等要素集聚,示范帶動黃淮平原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傳統農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可復制的樣板。
“我們將以此次觀摩為契機,在科技創新、小麥種子產業、小麥集約化種植、小麥精深加工、鄉村振興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助推周口國家農高區建設。”李全林堅定地說。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周口國家農高區正以這個“國字號”品牌匯聚更加強大的合力,在豫東大地上“農”墨重彩譜寫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精彩華章。②18